【公诸同好是什么意思】“公诸同好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表达将某件事物分享给志趣相投的人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文人之间相互交流、分享作品的习惯,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
一、
“公诸同好”字面意思是“公开给有共同爱好的人”。其中,“公”表示公开、共享;“诸”是“之于”的合音,意为“给”;“同好”指有相同兴趣或爱好的人。该成语多用于文学、艺术、学术等领域,表示将自己创作的作品或研究成果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,以求交流、讨论或得到认可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公诸同好”也可以引申为将某种观点、想法或成果公开发布,供有兴趣的人参考和探讨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公诸同好 |
拼音 | gōng zhū tóng hào |
出处 | 出自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:“仆少好为文章,率意而作,初无工拙,惟以适意为宗。若其辞藻,虽不足比肩古人,然亦足以为后学之师。今略述所见,以公诸同好。” |
含义 | 将某物公开给志同道合的人,多用于分享作品或思想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常见于文学、艺术、学术等场合 |
近义词 | 共享、共赏、分享 |
反义词 | 秘而不宣、独享、秘藏 |
现代用法 | 表示将内容公开发布,供感兴趣的人阅读或讨论 |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1. 文学创作:作者将自己的小说或诗稿“公诸同好”,希望得到读者的反馈。
2. 学术研究:学者将论文发表后,表示“公诸同好”,以便同行交流。
3. 艺术展览:艺术家将作品展出,并说明“公诸同好”,鼓励观众欣赏与评论。
四、结语
“公诸同好”不仅是一种分享行为,更是一种开放与交流的精神体现。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交流、尊重他人意见的传统,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知识共享与思想传播的多种场景。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,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文化素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