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盘虬卧龙是什么意思】“盘虬卧龙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有才华、有抱负但尚未被世人所知的人。这个词语源自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中的描述:“亮躬耕陇亩,好为梁父吟。身长八尺,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,时人莫之许也。”后来演变为“盘虬卧龙”,形象地描绘了像龙一样潜伏在深山老林中、未显其能的贤才。
一、词语解析
词语 | 含义 | 出处 | 用法 |
盘虬 | 弯曲盘绕的树干或枝条,比喻隐居或隐藏的才能 | —— | 形容事物曲折、不显眼 |
卧龙 | 潜伏的龙,象征有大才而未显露的人 | 《三国志》 | 多用于赞美有潜力的贤才 |
二、词义总结
“盘虬卧龙”原意是形容龙潜伏在弯曲的树下,后引申为:
- 有才华却未被发现的人
- 有远大志向但暂时未施展抱负的人
- 比喻人才埋没于基层或隐居之中
此词常用于文学作品、历史评论或对人物的评价中,带有褒义色彩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历史人物评价 | “诸葛亮当时可谓盘虬卧龙,虽隐居南阳,却心怀天下。” |
文学描写 | “他虽出身寒微,却有盘虬卧龙之志,终成一代名臣。” |
现代语境 | “这位年轻科学家虽默默无闻,实为盘虬卧龙之才。” |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盘虬卧龙”的区别 |
怀才不遇 | 有才能但未被赏识 | 更强调“未遇” |
龙潜浅水 | 龙藏于浅水,比喻人才未被重用 | 与“盘虬卧龙”意义相近 |
藏龙卧虎 | 指隐藏着有才能的人 | 强调“藏”而非“潜” |
五、总结
“盘虬卧龙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既表达了对潜在人才的尊重,也体现了对未被发掘之才的期待。它不仅适用于古代历史人物的评价,也能在现代语境中用于激励那些默默努力、蓄势待发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