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始作俑者出自哪里】“始作俑者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于指代某个事情的最初发起人或责任人。这个成语不仅具有历史渊源,还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批判意义。下面将从出处、含义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始作俑者”最早见于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,原意是指最早使用陶俑陪葬的人。在古代,人殉制度盛行,后来逐渐被陶俑代替,但孟子认为这种行为仍然带有残忍性质,因此批评“始作俑者”为不仁之人。后世引申为“第一个做坏事的人”,常带贬义,用来指责那些引发不良后果的初始责任人。
该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讽刺或批评某人是造成问题的根源,强调其责任重大。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或曲解其本意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始作俑者 |
出处 |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|
原意 | 最早使用陶俑陪葬的人,比喻开创恶例的人 |
引申义 | 指第一个做坏事或引发不良后果的人 |
用法 | 多用于贬义,讽刺或批评某人是问题的根源 |
语法结构 | 主谓结构(“始作”+“俑者”) |
近义词 | 首恶、罪魁祸首、肇始者 |
反义词 | 无直接反义词,可理解为“善始者”、“倡导者”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新闻报道、评论文章中,指出事件的责任人 |
三、注意事项
1. 语境适用性:该成语多用于负面评价,不宜用于中性或正面场合。
2. 文化背景:了解其历史来源有助于准确理解其含义,避免误解。
3. 语言风格:属于书面语,口语中较少使用,适合正式写作或表达。
综上所述,“始作俑者”虽源于古代丧葬习俗,但其寓意深刻,至今仍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中,成为一种对“第一责任人”的警示与批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