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搢绅的出处与详解】“搢绅”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指代士大夫或官员,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本文将从其出处、含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,便于理解与查阅。
一、出处与来源
“搢绅”最早见于《周礼》《左传》等先秦文献,最初指的是士人所佩戴的冠带,后引申为士大夫阶层的象征。在后世文学作品中,“搢绅”逐渐成为对官员或有地位之人的尊称。
书籍/文献 | 出处 | 内容简述 |
《周礼》 | 天官 | “搢绅”原指士人所戴的冠带,象征身份。 |
《左传》 | 宣公十二年 | 引用“搢绅之士”,指有德行的士人。 |
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 | - | 用“搢绅”指代朝廷官员。 |
《资治通鉴》 | - | 多用于描述士大夫阶层的行为与地位。 |
二、含义与引申义
“搢绅”本义是古代士人所系的带子,后来演变为士大夫、官员的代称,带有尊重与敬意的意味。在不同语境下,其含义略有差异:
- 本义:士人所佩之带。
- 引申义1:指代士大夫、官员。
- 引申义2:象征礼仪、教化与社会地位。
- 引申义3:有时也用于讽刺那些虚伪的官僚。
三、常见用法与例句
“搢绅”多用于文言文中,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,但在文学、历史研究中仍有重要价值。
用法 | 例句 | 释义 |
指代士大夫 | “搢绅之士,皆知其名。” | 指有声望的士人。 |
表示尊重 | “今之搢绅,多不修德。” | 对官员的尊敬与批评并存。 |
讽刺之意 | “彼搢绅者,徒饰其外。” | 贬义,指表面光鲜但无实才之人。 |
四、总结
“搢绅”一词源于古代士人服饰,后发展为对士大夫阶层的称呼,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,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士人品德的重视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“搢绅”的含义有所变化,但其作为文化符号的地位始终未变。
表:搢绅词义与用法一览表
项目 | 内容 |
本义 | 士人所佩之带 |
引申义1 | 士大夫、官员 |
引申义2 | 礼仪、教化、社会地位 |
引申义3 | 部分场合含贬义 |
文献出处 | 《周礼》《左传》《汉书》等 |
现代使用 | 较少,多见于古文研究与文学作品 |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搢绅”在不同朝代的演变,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与学术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