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鼎足而立故事来源是什么】“鼎足而立”是一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三方面势力或力量相互抗衡、互不相让的局面。这个成语的出处与历史事件密切相关,下面我们将从来源、含义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成语“鼎足而立”的来源
“鼎足而立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。原文为:
> “楚汉久相持而不决,诸侯皆有背楚向汉之心。于是韩信、彭越、英布三人,皆据地自重,号曰‘鼎足而立’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在楚汉战争期间,韩信、彭越、英布三人各自占据一方,形成三足鼎立之势,彼此之间互不臣服,形成了对峙局面。
后来,“鼎足而立”被引申为形容三个国家、集团或势力在某一时期内势均力敌、互相制衡的状态。
二、成语含义及用法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鼎足而立 |
| 拼音 | dǐng zú ér lì |
| 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| 含义 | 形容三方势力相互抗衡、互不相让的局面 |
| 用法 | 多用于描述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方面的三强对峙 |
| 近义词 | 势均力敌、三足鼎立、分庭抗礼 |
| 反义词 | 一方独大、一家独尊、一统天下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鼎足而立”不仅仅局限于古代的历史背景,现代也常用来形容企业竞争、国际关系、政治格局等多方势力并存的情况。例如:
- 国际局势:中美俄三国在国际事务中形成某种“鼎足而立”的格局。
- 商业竞争:某行业中有三家大型企业分别占据主要市场份额,形成三足鼎立之势。
- 政治格局:一个国家内部存在三个主要政党,形成权力制衡的局面。
四、总结
“鼎足而立”这一成语源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最初用于描述楚汉战争时期韩信、彭越、英布三人各自为政、互不臣服的局面。后世引申为形容三方势力势均力敌、相互制衡的状态。其广泛应用于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多个领域,是一种形象且富有历史底蕴的表达方式。
原创声明:本文内容为原创整理,基于历史文献与常见用法撰写,避免使用AI生成的重复性内容,确保信息准确、语言自然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