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济河焚舟词语解释】“济河焚舟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。原意是渡过黄河后,烧掉渡船,表示决一死战、不留退路的决心。后多用来比喻下定决心,背水一战,不达目的不罢休。
该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关键时刻采取极端手段或做出重大决定,以激励自己或他人全力以赴,不给自己留下任何退路。它不仅体现了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,也带有一定悲壮色彩。
词语解释总结
词语 | 济河焚舟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 |
原意 | 渡河后烧掉船只,表示决一死战 |
现代用法 | 比喻背水一战,不留退路 |
含义 | 勇气、决心、牺牲精神 |
使用场景 | 军事、人生抉择、奋斗阶段 |
近义词 | 背水一战、孤注一掷、破釜沉舟 |
反义词 | 留有余地、进退两可、犹豫不决 |
成语故事简述
春秋时期,晋国与楚国争霸。在城濮之战中,晋文公采纳了谋士的建议,命令士兵渡过黄河后焚烧船只,断绝退路,以此激发将士们的斗志。最终晋军大胜,此战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“济河焚舟”的典故。
这一策略不仅体现了军事上的果断决策,也象征着一种无畏的精神状态。后来,“济河焚舟”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,广泛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决心和勇气。
总结
“济河焚舟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提醒人们,在关键时刻要敢于做出决断,勇敢前行,不惧艰难。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团队发展,这种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