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年级语文守株待兔朗读及解释】《守株待兔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,出自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农夫偶然捡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,从而放弃耕作,守在树旁等待再次捡到兔子的故事,告诉人们:不劳而获、消极等待是不可取的,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获得收获。
一、文章朗读
原文:
宋人有耕者。田中有株。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。因释其耒而守株,冀复得兔。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
朗读建议:
- 注意语速适中,语气要自然。
- 重点词句如“兔走触株”、“折颈而死”、“因释其耒”等要清晰表达。
- 结尾部分“而身为宋国笑”应带有一点讽刺意味,体现寓言的教育意义。
二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解释 |
宋人 | 宋国的人 |
耕者 | 农民 |
田中 | 田地里 |
株 | 树桩 |
兔走 | 兔子跑动 |
触株 | 撞到树桩 |
折颈 | 颈部折断 |
因 | 于是 |
释其耒 | 放下农具 |
耒 | 耕地的农具 |
冀复得兔 | 希望再得到兔子 |
复得 | 再次得到 |
身为宋国笑 | 被宋国人所嘲笑 |
三、
《守株待兔》是一个简短但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。它讲述了一个农夫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只兔子,便不再耕种,而是整天守在树桩旁,希望再次得到兔子。结果不仅没有等到第二只兔子,还荒废了田地,最终被人们嘲笑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
- 不要抱有侥幸心理:靠运气和偶然的成功是不长久的。
- 要勤奋努力: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,才能获得真正的成果。
- 不要因小失大:一味追求捷径,可能会失去更大的机会。
四、教学建议
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,学习《守株待兔》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,还要体会其中的寓意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:
1. 朗读训练:反复朗读课文,熟悉文言词汇和句式。
2. 角色扮演:让学生扮演农夫、兔子等角色,增强对情节的理解。
3. 讨论交流:引导学生思考“如果我是那个农夫,我会怎么做?”
4. 联系实际: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,理解“不劳而获”的危害。
通过这篇寓言,孩子们不仅能学到古文知识,还能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,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语文课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