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犬兔俱毙是什么动物】“犬兔俱毙”是一个成语,常被误认为是某种动物的名称。实际上,它并非指具体的动物,而是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中的一个寓言故事,用来比喻双方争斗,结果两败俱伤、同归于尽的情况。
一、成语来源与含义
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《战国策》中,讲述的是齐国的田忌与魏国的公子卬在桂陵之战中的故事。当时,魏国派庞涓率军攻打赵国,赵国向齐国求救。齐王派田忌率军救援,田忌采纳孙膑的建议,不直接去救赵国,而是攻击魏国的都城大梁,迫使魏军回援。最终,魏军在桂陵被击败,庞涓战败被俘。后来,魏国再次出兵进攻赵国,齐国再次派田忌和孙膑迎战,这次他们采取了“围魏救赵”的策略,最终在桂陵再次击败魏军,庞涓战死。
虽然“犬兔俱毙”并非直接出自这个故事,但它常被用来形容像狗和兔子一样互相争斗,最终都丧命的情景,寓意双方因争斗而两败俱伤。
二、常见误解
很多人误以为“犬兔俱毙”是一种动物的名称,甚至在网络上有人将其当作某种神秘生物或神话动物来讨论。其实,这只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,并非真实存在的动物。
三、总结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名称 | 犬兔俱毙 |
出处 | 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(非直接出处,但常用于描述类似情境) |
含义 | 比喻双方争斗,最终两败俱伤,同归于尽 |
是否为动物 | 不是,是成语 |
常见误解 | 被误认为是某种动物或神秘生物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描述竞争、冲突、斗争等情况下双方都受到严重损失的情形 |
四、结语
“犬兔俱毙”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动物,而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,提醒人们在面对冲突时应避免无谓的争斗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了解成语的真实含义,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和理解传统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