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诗词中,尤其是律诗和绝句中,“颈联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。很多人在学习古诗时,常常会问“颈联是哪一句?颈联指的是哪一句?”其实,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但若不了解诗歌的结构和格律,就容易混淆。
首先,我们来明确什么是“颈联”。在古典诗歌中,特别是五言或七言律诗中,通常分为四联:首联、颔联、颈联和尾联。其中,颈联位于整首诗的中间位置,通常是第三句和第四句(如果是七言律诗的话)。它在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,往往表达诗人的情感高潮或思想的转折点。
例如,在杜甫的《登高》中: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这首诗的四联分别是:
- 首联: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- 鉴联: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- 颈联: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- 尾联: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所以,这里的颈联就是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。这两句诗情感深沉,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、年老体衰的感慨,是全诗情感的高潮部分。
那么,“颈联指的是哪一句”?答案就是:在七言律诗中,第三句和第四句合称为颈联。而在五言律诗中,同样是指第三联,即第三句和第四句。
需要注意的是,并不是所有的古诗都有颈联。比如绝句只有四句,通常不划分颈联;而排律虽然句数较多,但一般也不严格区分颈联。因此,“颈联”这一概念主要适用于律诗。
此外,有些同学可能会将“颈联”与“颔联”搞混。颔联其实是第二联,也就是第二句和第三句,而颈联是第三联,即第三句和第四句。两者的功能也有所不同:颔联多用于铺垫、描写景物,而颈联则更偏向于抒发情感、表达思想。
总之,“颈联是哪一句?颈联指的是哪一句?”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,关键在于理解古诗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。只要掌握了这一点,就能轻松识别出诗中的颈联,从而更好地欣赏古诗的艺术魅力。